主播变“医生” 直播间养生局何以“套路”老年人?

2024/12/5 来源:人民网

       随着“银发经济”进入数字化快车道,有些直播间瞄准“触网”老年人,推出五花八门的保健品,配上颇具说服力的解说词,引得不少老年粉丝花钱购买。

  然而,近期有不少媒体曝光一些直播间打着养生旗号骗取老年人的钱财,上演压片糖果价格翻倍变“神药”的戏码。直播间养生局何以“套路”老年人?


  广告套路深:“医学专家”讲养生知识卖假产品

  每天晚上七点半,某养生直播间就会准时开课,拥有“抗癌防癌专项基金会秘书长”“国家一级保健医师”“国家一级营养师”等多个头衔的讲师开始讲解养生知识。直播间里,普通保健品被宣传成“养生神品”,其价格成倍上涨。有的老年人甚至为了购买保健品花费十几万元。

  可经过警方调查,直播间推销的小分子肽、雪莲、红景天、磷虾油等保健品,并没有直播间所提到的治疗疾病的作用。

  据记者观察,这类养生直播间主播通常以身着白大褂、冠以“专家”头衔的方式,滔滔不绝地讲述养生常识。在直播一段时间后,主播逐渐将话题引导到所要出售的产品,开始“123上链接”。链接会将客户引流至网络聊天群的“私域直播间”,在小圈子范围内对中老年人进行“洗脑”。也有一些直播间以“进群领赠品”等方式进行公域与私域间的导流,不少老年人从一开始获得蝇头小利到购买价值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保健品,一步步走进设计好的陷阱。


  心理被“拿捏”:利用老年群体的健康焦虑

  这类养生直播间产品包括实体药品与课程等虚拟产品。央视“315”晚会曾曝光有店家将压片糖果做成药品,导致高血糖患者病情加重。一些直播间要求消费者按照“养生食谱”每日打卡饮食,造成部分人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

  为何“一眼假”的直播套路,年轻人嗤之以鼻,老年人深信不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大华分析,由于部分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难以根治的慢性疾病,他们或许更愿意去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万一他们就成了那个被治愈的少数幸运儿呢?”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面临较大变化,当追求健康消费心理迅速滋长,理性消费就很可能被抛诸脑后。一些店家正是利用老年群体的“健康焦虑”通过夸大效果、虚假宣传、销售误导等手段销售各种保健品,使得一些“乱投医”的老年人“掉坑”。

  “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背后,主要蕴含着两类需求,即健康需求与情感需求。”吉林省长春市第六医院副主任医师杨楠指出,“除了健康焦虑以外,也与老年群体大多处在‘空巢期’有关。子女忙碌、社交圈子缩小以及各种躯体不适等因素会让老人感到孤独,在心理上有更强的社会归属需要。店家正是利用老年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在直播间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虚拟空间,亲切热情的称呼、同龄的相同爱好者聚集形成的氛围,让老年人有了情感寄托,并在这种情感慰藉的驱使下放松警惕,轻信商家的宣传和承诺。”


  虚假宣传已违法:填补老年人“数字鸿沟”需各方努力

  今年5月23日,安徽省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一起诈骗案,程某山、迟某军、王某红等10名涉案人员,均被法院认定犯诈骗罪,被判处三年到十三年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据悉,这起特大诈骗案涉案人员迟某军是一家文化公司的讲师。只有高中文化的他,却被包装成了养生栏目“首席严选官”。在直播中,他看似讲授养生知识,实则在兜售保健品。

  填补老年人的“数字鸿沟”,解决老年人“触网”安全问题仍需各方努力。

  针对一些将保健品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药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保健食品广告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2023年5月1日起实施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第八条规范: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没有获得相应资质的养生直播和短视频不具备合法性。根据最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涉及医疗卫生等领域内容的自媒体、公众号等须获得相关资质。

  “如果观看养生直播视频后购买了假冒伪劣保健品,一方面,可以向主播所在的网络直播平台投诉;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当地的消费者协会举报。”朱巍指出。

免责声明: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处理。

你可能还喜欢

评论 ( 0 )

Top